对金盾工程的冷思考

  金盾工程不仅仅是一个IT技术性工作,而是公安需求、系统论、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手段的结合体。要按照“构想大、基础实、风险小、步子稳、发展快”的原则进行信息化建设。

  正确认识金盾工程建设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金盾工程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在全国范围掀起了新一轮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但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不仅是建设,还在于如何继续提高认识。全国各级公安行政管理机关在信息系统建设之前,首先需要清楚:金盾工程要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只有弄清楚做什么系统,才能保证认识到位;只有明白怎么做系统,才能保证规划合理;只有明确谁来做系统,才能统一所有领导者、规划者、建设者、使用者的思想认识。如果对以上几个问题没有深入透彻地研究和理解,就随大流、一阵风地上系统,那么,金盾工程将难免会走弯路,造成重复建设与浪费。

  正确认识金盾工程建设的目的并进行相应的战略部署

  公安部在《金盾工程总体设计方案》中明确指出,金盾工程的目的是:“落实‘科教强警’战略决策,在现有的公安工作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装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成和不断完善全国公安通信网络和全国公安信息系统,推动公安各业务系统的应用,与全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实现以全国犯罪信息中心为核心,以各项公安业务为基础,以‘数字化警察’为目标的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为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提高办公效率和执法能力,以及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建成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全国公安工作信息化基本体系结构。”

  由此可见,金盾工程是以建立信息共享、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机制为总体目标,要求实现不同警种、部门、地区的信息高度整合与系统高度集成与协同。

  在正确认识金盾工程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应进行相应的战略部署,做到依目标做规划、依规划定任务、依任务分阶段,依阶段建系统。

  我们认为,金盾工程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建设跨部门、警种、地区的“公安信息综合查询系统”,建立实体整合、数据规范标准的实体综合库。第二阶段是在实体综合库的基础上拓展和丰富各种综合应用,建设实体化的强大信息中心。第三阶段则要求通过综合系统的应用实现“流程再造”,全国联网,进而实现金盾工程的最终目标。

  正确认识金盾工程建设的核心问题

  金盾工程建设的核心是数据。因为只有数据才能提供打击和防范犯罪必须的信息,才能出警力、出效率。高质量、高标准、可信赖的数据是公安机关信息化的最大财富。因此,我们的系统建设除了应当满足特定的业务流程需求外,还必须有利于丰富基础数据、规范和简化数据采集,提高数据质量和标准化水平。任何缺乏高质量数据的系统只能是空转的系统,是不可能真正带来效益的。而网络、小型机、数据库、中间件等只是手段。对这一点的认识如果出现偏差将是十分危险的。

  金盾工程可行的建设思路应当是:保持应用层的相对稳定,从数据核心(基础)层开刀,在后台进行 “数据整合”,打破条块分割,在对现有应用系统不形成太大冲击的前提下,完成公安信息化系统“换血”,建设“大公安模式”的公安综合应用体系。

  正确认识金盾工程建设的复杂性

  金盾工程不是简单的IT技术性工作。

  金盾工程 =公安需求 + 系统论 + 科学管理思想 + 信息技术手段。

  金盾工程建设应以公安现实需求为导向,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统筹考虑,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策略。同时应采用现代管理思想,协调组织各部门力量、资源,共同推进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在技术上则应采用平台化的技术路线,整合现有数据,建立实体综合库,以实现高度耦合的信息共享和各类综合应用。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应当将金盾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一贯性工程、一体化工程”予以定位。一把手者,无此不足以在目前、分管分治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无法打破本位主义的藩篱;一贯性者,可避免搞运动式的花架子工程,做到合理规划,持之以恒,全力推进;一体化者,强调融合,即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正确认识建设难点并选择最佳的建设道路

  金盾工程的建设难点是:在条块分割、信息孤岛普遍存在的现状下,如何才能低成本、低风险、高质量、高标准地实现金盾工程的最终目标?

  针对这一现状,全国公安系统内目前基本存在革命和修补两种主要的建设思路。“革命”思路的基本出发点是重新规划和建设一个涵盖所有部门、满足所有需求的大系统。由于立足于另起炉灶,不可避免地出现资源浪费、重复建设、条条阻力、模块化差,计划赶不上变化,改一点而动全身,系统隐藏着后期难以推进和全面崩溃的潜在风险。“修补”思路的基本出发点是不着眼于不同警种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在某个警种内部将已有的系统做大做全。由于山头没打破,只在某个部门内部修补,所以,不能从根本上立足大公安解决信息共享问题。

  金盾工程建设应当选择的道路是:用改良的手段渐进实现警务革命的目标。即:综合查询→实体综合库→数据复用→综合应用→流程再造→实现总体目标。

  这种做法的基本特点是:构想大、基础实、风险小、步子稳、发展快,并且能较好地规避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提高信息化成功的概率。

  正确理解“n+1”的内涵

  所谓“n+1”,就是n个业务库+1个综合库。两者应当是良性互动的关系。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存在相互覆盖和彼此取代的关系。n个业务库与业务系统越丰富完善,1个综合库可以共享的数据就越丰富,就越能产生应用效益。同样,1个综合库的构建越合理、数据整合手段越得力,就越能促进n个业务库数据质量的提高。

  “n”个业务库的建设主体是各业务部门。“1”个综合库应当立足于“信息共享、快速反应、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目标,授权给技术水平、网络条件过硬,具有“大公安”全局观,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得力的部门作为规划建设主体。在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让金盾办授权给信通部门负责综合库与综合系统的建设应该是比较可行的选择。同时,科技局(处)和其它各业务局(处)也只有密切合作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正确认识“综合系统”的内涵

  金盾工程的“综合系统”,是和各警种条条为主体建设的“业务系统”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准确地讲,某一个业务部门内部的“综合”不是真正的综合,而是“扩展”应用。按照金盾工程的目标来看,只有跨业务、跨警种的综合,才是真正的综合。综合系统的建设将促使整个公安信息化建设越来越走向互联互通,靠近金盾工程的最终目标。

  目前存在着一种把“业务系统”称作“综合系统”的倾向,似乎“业务系统”没有“综合系统”宏观、体面,这种认识容易导致认识上的混乱,应及时纠正。

  正确认识“效益”和“基础”的辩证关系

  无疑,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出效益。但是,同时应当注意,不能搞大跃进和短期行为、不能违反信息化规律。

  比如: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是数据,如果数据不整合,根基不稳,就热火朝天地搞各种应用系统,那只能建成空转的系统,不能带来警力和效益。所以,后台的数据整合虽然在前台暂时看不见效益,但是,它是核心和基础,还是必须首先下工夫做好做实。

  正确认识“信息流”与“业务流”的辩证关系

  新的综合应用系统一定要如公安部金盾办李润森主任所说:必须保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高度重合。

  我们认为,所谓业务流,是由公安机关的四大职能(管理、服务、打击、防范)所决定。所谓信息流,则由公安机关的两大类应用系统(业务系统、综合系统)所决定。保证两者重合的基本实现方法是:让经过整合的、高质量的、标准化的数据按公安业务需求的特定规则流动,构成新的应用流程和应用系统。 “系统”由此获得全新的概念。

  正确认识“流程再造”与金盾工程终极目标的关系

  根据和全国各地公安部门交流的情况发现,虽然大家都讲要“流程再造”,但是,到底要造出一个什么样的新流程,很多人都心中无数,没有统一的认识。简单地说,我们认为“流程再造”就是要屏蔽以“部门”为依托的应用系统,再造以“数据”为基础的综合系统,在新的综合性平台上实现大公安的构想,实现“信息共享、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目标!
 

发表回复